苗春生,男,汉族,1951年古历正月生,陕西省长安区郭杜镇周庄北村人。自幼喜爱泥塑和绘画。74年被推荐去郭杜镇放电影,78年利用业余时间师从原美院民间泥塑老师刘学良学习泥塑,经过三十多年的不断摸索学习,从原来塑造的古典人物、佛像、神仙,逐渐成为表现关中农村朴实、憨厚、豪放、正直、节俭、满足的形象,作品再现了关中农村民风民俗情景,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,尤其是表现宏大场面的泥塑作品,将人们的记忆拉回上个世纪的关中农村,被媒体誉为“生动的关中民俗教科书”。这些作品蕴含着深厚的关中文化底蕴和塑造魅力,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。
近二十年来,共创作出泥塑作品二万多件,关中风情系列作品《看戏》、《麦收季节》、《关中小吃》、《关中民居》、《麦客》、《金秋时节》、《请执事》、《杀猪》、《鸡屁股银行》、《土块擦尻子》、《土法打井》、《抗旱》、《推水车》、《出殡》及水浒108将等作品在小雁塔文博院展出,引起了众多媒体关注报道和认可。
再现已经大部分失传的民间手艺行当系列作品“七十二行”,生动的再现了逐渐消失的杀猪、牙家议价、游医镶牙、背弓弹花、街头耍猴、钉盘子钉碗、剃头担子、算卦先生、卖耗子药、牲口钉掌、编席补席、箍瓮、货郎担子等七十六组泥塑,称“七十二行”在西安市群众艺术馆展出,引起观众的极大兴趣。
再现观众农村六七十年代春节期间闹社火、看大戏、逛集市三大经典大型泥塑作品。用泥1000多斤,塑造了1030多个无一雷同的农村人物,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关中农村的民俗风情;在院落、在集市、在社火场里;那鸡下蛋、猪拱食、老汉吃饭舔碗;结婚闹房、戏台上下、风味小吃场面;还有那社火芯子、高跷彩船、锣鼓秧歌、社火仪仗等阵势;头顶手帕的老太婆、梳着大辫子的大姑娘、纳鞋底的少妇、抽旱烟的老汉等农村情景,2008年亮相中国西部文博会,现场演示泥塑技艺,吸引了省市领导、中外来宾和专家学者的注目观看,连声赞叹不已。这些泥塑作品已被西安市群艺馆收藏,陈列于市群艺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展厅。
关中记忆系列作品之一的《秦镇》,再现秦镇五六十年代集市繁忙景象。作品有沣河古桥、牲畜市场、古城门楼、各种关中小吃、娶亲、卖唱等各种手艺行当及各种手工作坊。人物有九百多个,并在2010年西部文博会。展出期间,在现场泥塑表演,观众围的水泄不通,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热情。
关中记忆系列作品之一的《我村来了电影队》再现了关中农村六七十年代看电影的场景,在2010年西部文博会长安区展馆展出。
2010年6月应邀请去上海世博会陕西展馆展出作品,并现场制作泥塑,受到中外游客的青睐。
2011年3月去台湾世界花博会现场表演泥塑,引起台湾观众的极大兴趣和热情。
近些年来作品先后被西安市钟楼饭店、西安群众艺术馆、钟楼饺子馆、同盛祥、老孙家、西安烤鸭店、春发生、大唐芙蓉园、西安旅游集团、北京百姓集团、陕西省交通厅以及香港、广州、上海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单位收藏。
泥塑作品曾被中央新闻30分、陕西电视台、西安电视台、成都卫视、陕西电视台电影频道、陕西日报、陕西晚报、西安日报、西安晚报、三秦都市报、华商报、陕西人才、阳光报等报道。
大型泥塑作品《我村来了电影队》在陕西省第二届农民文化节评为特等奖。
现为西安市首届十佳民间艺人、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、西安市群艺馆特聘民间艺术家、长安民间雕塑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、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、长安区书画协会副会长。
【泥塑作品(部分)】:
【绘画作品(部分)】:
|